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我买的第一个车载手机支架,至今用了接近 3 年,37000 公里。
今天回去看,没想到不仅还在销售,而且还成了理财产品。
在动则大几百的价格面前,不到 30 的入手价格,要说产品有多惊艳,确确实实也谈不上。
但是从实用的角度来说,没怎么掉链子也是事实。唯一的小毛病是,由于手机夹持部件和主体之间存在一定的旷量,不放手机时,会有嗒嗒嗒的响动;但是放上手机之后,在重力作用下所有机构锁紧固定后就没有这个困扰了,无论大(iPhone 12 PM)小(iPhone SE 一代)尺寸的手机都适用。
之所以萌生换支架的念头,是出风口的夹持机构由于长期适用,产生了不可逆的形变,止脱钩已经无法发挥应有作用。
在挑选替代品的时候,夹持稳定自然仍旧是第一需求,毕竟不希望在开车的过程中出现要去捡手机的事情。
此外,由于在用的 iPhone 都已经支持了无线充电,我优先考虑的是上一款无线充电的产品。这样在上下车的时候能够免除插拔充电线的步骤。而且我在使用倍思的桌面无线充电面板,虽然达不到 Magsafe 的 15W 充电效率,但是体验并不算差。
所以这次我同样入手了倍思的主推产品,到手价 138。
我手里已经有好几个倍思的产品:
- 2 块磁吸无线充电板
- 1 个点烟器超级快充
- 1 个 iPad 车载支架
- 1 个蓝牙防丢器(翻车)
总体来说,他家的产品还是比较可靠的。
这个充电器,官方宣传的,且是我关心的亮点如下:
- 精准对位
- 极速闪充
- 稳固
然而,从我短暂的体验来讲,除了“稳固”,其他的都只存在于广告宣传里。
对于非 Magsafe 协议的 Qi 无线充,最大支持功率限制为 7.5W。要达到这个功率,实现“极速回血”,就必须精准对位充电线圈。对于 iPhone 来说,最高效的实现方法就是磁吸。
拿到手之后,首先就发现这个产品并没有磁吸,而且从宣传图来看,夹臂的左右和上下联动仍然采用的是齿轮联动方式,手机的宽度决定了充电线圈的位置,也就是所谓的精准对位,只是它觉得它对齐了。
专门去问了客服,顾左右而言它。
没有了充电线圈的对位,充电效率自然也是大打折扣。
搭配倍思自家的 30W 车载充电头,实际测试如下:
- 16:26 - 17:06,息屏导航,Apple Music 蓝牙播放,40 分钟由 43% 充至不到 55%,增量 10% 左右;
作为对比,使用倍思的桌面磁吸充电板:
- 17:16 - 17:46,息屏导航,30 分钟由 52% 充至 70%,增量 18%。
两者相比,桌面充电板的充电效率高了差不多一倍。而亮屏导航的情况下,能够保持电量不往下掉就已经是不错的表现了。
然而更糟糕的是,你把手机放上支架开始充电,三五分钟后再看,已经悄无声息地停止充电了。取下手机重新放回去,又开始充电。走到下一个红绿灯,不定又断开了。
而且,这个配有一个呼吸灯,似乎能指示充电状态 (我似乎在某处看到过这个描述,但是找不到了),偏偏这个灯在支架正中,放上手机被遮挡严严实实,指示了个寂寞?
除此之外,这个支架对比其他支架,厚度尺寸也是可以用巨大来形容,大到臃肿。
不明白为什么桌面产品明明可以做到 7 mm 以下,车载产品却要做到几个厘米的厚度。
由于我放置手机支架的位置位于中控屏下方靠右的空调口,位置相对较远,要朝向驾驶位,就需要更大的侧倾角度,但是由于结构干涉,万向球能调节的角度相当有限。
而且由于厚度巨大,直接导致很难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角度。
以上,是我关心的点,都让人颇为失望。但是,也不是一无是处。
虽说支架的充电效果很差劲儿,但是配的这个尾夹实际效果却令人甚是满意。
这小东西所配的万向头不仅可以和我原先的支架完美配合,而且可以单独出售,标价19.90,果断退了无线充电支架入手尾夹。
本来想拥抱无线充电的我发现,Magsafe 价格尚未亲民的时候,或许返璞归真有线充电才是正解。
再战 3 年不是问题。